花鸟画,中国画的一种,顾名思义,指的是主体为花卉、飞禽、鱼虫等的画作。
作为中国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花鸟画历史悠久,发展成熟,自成一派。今天,就让小新带领大家一起去看一看花鸟画的前世今生,感受花鸟画的独特魅力吧~
在遥远的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把禽类画在各类陶器上作为图腾或是某种神秘仪式的纪念,这也可以算是花鸟画在可考历史中的首次登台。
而到了先秦时期,青铜、玉器等文物上已经有了流畅的花鸟纹路,这就能够充分地证明此时花鸟画的技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再往后,战国时期的楚帛画《龙凤仕女图》中凤鸟灵动的身躯便能够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当时花鸟画的发展程度。
西汉时期留下的诸多墓室壁画、画像砖、画像石等,成为了我们考古当时花鸟画的重要来源,这个时代的花鸟画,大多并非写实而是加入了我们的祖先大量的想象,充满着瑰丽的奇异感。
西汉之后的六朝时期,花鸟画的发展有了新的飞跃:出现了不少独立形态的花鸟绘画作品。据史书记载,此时顾恺之的《凫雀图》、史道硕的《鹅图》、顾景秀的《蜂雀图》、萧绎的《鹿图》等都已经具备了较为高超的技法。根据传闻,曹魏画家徐邈画了一条鱼,把画挂在水边,爱吃鱼的水獭便争相赶来。如果是这样的话,当时画家的水平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好啦,开个玩笑,因为没有原作流传至今,所以 当时花鸟画的水平究竟有多高超,只能是各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啦。
过了六朝之后,就来到了花鸟画历史上一个重要节点:唐朝。这个时期,我们的花鸟画总算是正式地独立成科,也首次以“花鸟画“这个名字闪亮出场。
边鸾,京兆人也,少功丹青,最长于花鸟,折枝草木之妙,未之有也。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终于有了独立名号的花鸟画,在五代十国时期便光明正大地繁荣生长起来,也出现了以黄筌、徐熙为代表的两大不同流派风格:“黄筌富贵,徐熙野逸”。黄筌的画,不仅主角珍奇,用色也绮丽浓烈,显示出富贵之气;而徐熙的画,落墨为格,杂彩敷之,略施丹粉而神气迥出。
过了五代,说到宋朝的花鸟画发展,便跳不过那位“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尔”的宋徽宗赵佶。宋徽宗作为“工笔画”的创始人,在位期间建立了书画院,极大地推动了工笔花鸟画的发展,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宣和画谱》中便有诸多优秀的花鸟画作品,比如黄居宷的《山鹧棘雀图》。
除此之外,宋朝时士大夫等文人对花鸟画的“加盟”,赋予了花鸟画“灵魂”,这时的花鸟画便不止是对花鸟的单纯临摹,更多的是画家借花鸟画抒发自己的情感。宋末元初的遗民郑思肖,常画无根兰花,来表达自己的失国之痛。而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崇高、贞洁、虚心、向上、坚强等品质寄于梅、兰、竹、菊"四君子"上也是来源于此时。
元明清时期的花鸟画在继承了宋代抒情手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元朝出现了一批专画水墨梅竹的画家,将文人的“士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清朝时的石涛、恽寿平、朱耷和扬州八怪等都在花鸟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八大山人(点击回顾)以其独特的绘画语言:无数白眼,表现内心的忧伤与家国之痛。
而到了近现代,花鸟画的流派风格便更加多种多样,其中不乏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那个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上出现过的齐白石前辈,齐老先生在花鸟画上的创新体现在他作画的题材上,前人画各类美丽的鸟儿,而他却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于是他画虾,也画苍蝇、蚊子等小动物;再比如绘画大师徐悲鸿,他笔下的骏马,脚下生风,动感十足,彷佛时时要破图而出。
万物皆有灵,若此刻的你忽然有了欣赏花鸟画的兴致,不如在午后的闲暇时光,抽出时间去感受工笔派的笔笔细腻,抑或在独处之时,去体会写意派从画中透出的丝丝意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