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沛县花鸟字是流布沛县城乡的一种民间艺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史载东汉灵帝时,大学者蔡邕待诏门下,见役人用垩帚刷墙偶尔成字,很受启发,于是就特制板笔,蘸墨疾书,丝丝露白,从此创造了“飞白书”。《汉书·杨球传》有“鸿都文字,鸟篆盈简”的记载。
据说,蔡邕受朝廷委派到沛县为大风歌碑书丹,在沛期间,将飞白书用具的制作方法和书写技巧传授给当时的文士、贤达, 一时争先研磨,传为佳话。沛县花鸟字正是由飞白书和鸟虫篆的结合体演变而来,至今,沛县仍流传着“沛县花鸟字,中郎亲手传,当年是飞书,越变越新鲜”的民谣。
沛县花鸟字在沛县主要分布在沛城镇、栖山镇、河口镇、鹿楼镇、张寨镇、湖西农场等地。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沛县花鸟字从古到今,世代相传。在飞白书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借鉴鸟虫篆的笔法和花鸟画的造型,逐步发展演变而来。其颜色由原来单纯的黑白两色,增加到现在的多色彩。书写工具也由原来的毛笔,发展到现在的柳根笔、板笔等多种专用工具。在师徒、父子、朋友等传承过程中,又因地缘条件、历史条件、时尚因素和文化修养等的影响,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打上时代的烙印。
花鸟字自东汉末创立以来,这种民间艺术就在沛县城乡绵延不绝。每逢节庆,常见花鸟字艺人在街头或展售作品,或当场挥洒展示才艺。除了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今创作花鸟字已成为更多人丰富文化生活、怡’情养性的方式。
书写花鸟字的主要器具有柳根笔、毡笔、竹笔等,选用各色印染颜料,白酒、画毡、桌案、椅凳、清水、调色盘,书写纸张则为普通白纸、彩色纸、铜板纸等。
花鸟字,笔画全由花、鸟、草、虾、虫等动植物组成,其笔画圆润、色彩鲜艳、立体感强,极具装饰性,乍看似一丛花、一片森林、一叶风帆、 一只蝴蝶,细看却是名字、花鸟虫鱼,相映成趣,寓庄于谐,惟妙惟肖。且单色、双色、多色转换自如,笔划圆润,色彩鲜艳。它利用特制的多彩画笔,一气呵成,能快速绘出简洁的物形、螺线等代替文字的笔画,利用字里藏画的结构形式,巧妙地融字、画于一体,表达出吉祥喜庆等多种效果。
沛县花鸟字有着字画结合、即兴发挥、风格明显的艺术特征,讲求生动、变化和整体协调,避免雷同,不过分追求颜色的花俏。艺人们不但对独体字、人名、成语书写起来得心应手,而且对多字句、长联等也能随心所欲,一挥而就。
主要价值
沛县花鸟字依附于民众生活。无论它的内在含意,还是外在的艺术造型,都和民众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精神。
沛县花鸟字出自民间艺人之手,且大多为业余创作,他们没有高深的学问或高超的书画技艺,往往信手写来,近看像字,远看像画;似像非像,寓乐于书,寓教于艺,赏心悦目,雅俗共赏,为民众理解、喜爱和分享。
文/图 徐州非遗保护中心